在人生不同阶段,人体的生理和生活状态会经历各种变化,往往伴随着体重波动。婴幼儿期、青春期、孕期、男性中年前期及女性更年期是“发胖高危期”,若缺乏科学管理,可能面临体重失控。近期,《生命时报》特邀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运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王莹教授详解各关键期减重策略。
婴幼儿期:奠定体质基础
婴幼儿期指0~3岁,是人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之一,也是脂肪细胞增殖高峰期。王莹表示,此时生成的脂肪细胞数量决定着终生肥胖易感性,会持续影响后期发育和体重状况。该时期肥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产生了40%~70%的影响;二是喂养方式不当。很多家长担心新生儿营养不足,会过度喂养高热量的奶粉和辅食,导致脂肪细胞数量激增,为成年后的肥胖埋下隐患。
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一般在2.5~4千克,大于4千克便需重视体重管理。此外,家长可逐月测量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对照《中国0~3岁男童/女童身长、体重百分位曲线图》进行评估,一旦发现体重增长过快,应及时干预。
对于1岁以内婴儿,建议采用被动性运动,由家长辅助完成下肢屈伸训练(握住婴儿踝关节,使其做“蹬自行车”式交替屈伸)、上肢活动训练(握住婴儿手腕使其做肩关节上举、下放运动)、精细动作训练(如轻触婴儿掌心诱发自然抓握反射,以完成手掌开合练习)等。训练宜在餐后1小时进行,单个动作每组重复3~5次,每次控制在5~8分钟,每天2~3组,注意保持动作轻柔缓慢。
当孩子能爬行或行走时,可开展一些涉及爬、走、跑、跳或拍手的游戏型活动。例如,可拿手绢在孩子眼前摆动,引导其用手去抓、用脚去够;或拿一个气球,大人轻轻向不同方向垫起,孩子跟着气球方向追跑,过程中引导其伸展手臂和抓握双手。。每日活动总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分多次进行,避免孩子过度疲劳而产生抵触情绪。
除了运动,科学喂养也是关键。父母应按需哺乳,增加蔬菜、蛋白类等低热量食物的摄入,避免过早引入高糖高脂辅食。
青春期:平衡激素变化
青春期发育阶段(13~17岁)是身心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中第二个发胖关键期。王莹教授介绍,该阶段性激素波动会导致代谢率不稳定,加上学业压力大、长期久坐,容易造成摄入与消耗失衡。同时,青少年面临心理压力时可能出现压力性进食,加剧肥胖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育。
可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照《2~18岁儿童青少年BMI百分位数值表》评估青春期孩子是否肥胖。若指标超过同龄人正常范围,需及时干预。
青春期孩子应兼顾全身性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以促进全身大肌肉群发育。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单项需持续进行30分钟以上,能促进脂肪燃烧。抗阻训练如俯卧撑、深蹲、哑铃训练等,则有助增加肌肉质量。运动时注意循序渐进且保持动作多元化,如俯卧撑可从跪姿开始,逐步过渡到标准版和爆发力版本(双手推起速度加快);深蹲训练则建议从靠墙静蹲开始,慢慢独立完成深蹲动作,最终尝试增加负重完成深蹲等高阶动作;哑铃训练需系统性安排上肢、下肢和核心训练内容。建议每周进行3天有氧运动,每次30~60分钟;并结合2天抗阻训练,每天包含3~5个不同动作,每个动作训练4组左右、每组8~12次。
心理支持也是青春期减重的重要环节。青少年对外貌关注度较高,父母应给予充分鼓励,让孩子有动力去运动和减肥。同时,饮食上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减少甜饮料、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比例,保证营养均衡。
孕期:适应生产特性
孕期女性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孕酮升高会促进脂肪储备,为胎儿提供能量,引起孕妇发胖。此外,孕妇常伴随着食欲增加和活动减少,同时,许多家庭认为孕期应“大补”以满足胎儿需要,盲目摄入排骨汤等高脂肪汤品,进一步造成营养过剩,加剧肥胖风险。妊娠期肥胖不仅可能引发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还会增加分娩和产后恢复的难度。
判断孕妇是否肥胖,可参考孕期体重增长标准。不同体重指数的孕妇体重增长范围有所不同,如果增长速度超出相应标准,就要警惕肥胖问题。
王莹教授建议,早期(1~12周)是流产高发期,应以走路、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为主。中期(13~27周)相对稳定,可进行一些低冲击有氧运动(不包含跳跃的运动,如踏步、走路等步伐类运动)和小抗阻训练(低负荷的哑铃、弹力带训练)。晚期(28周起)肚子较大、活动不便,可借助普拉提球练习球上凯格尔运动(坐于球上进行提肛运动)、仰卧臀桥夹球、侧卧抬腿夹球等动作,以锻炼大腿肌肉和核心肌群,每周3~4天,每天包含3~5个动作,训练半小时左右。同时坚持每天步行30~45分钟,以保持有氧代谢能力,为生产做准备。产后一两个月,可视身体恢复情况开始普拉提和普拉提床抗阻训练,如臀桥、普拉提床的骨盆卷动、腿部滑动等动作,更好的修复骨盆底肌等受损肌群。
需注意,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运动计划,避免激烈运动。且要明确运动目的是维持体重合理增长,而非过度减重,因为太瘦可能导致脂肪不够、肌肉力量不足,会增加生产困难。
男性中年前期:对抗代谢下降
男性在35~45岁进入中年前期,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加上职场压力大、久坐办公、运动减少、应酬中酒肉摄入过多,容易出现肥胖问题。此时男性发胖多呈中心性肥胖,即脂肪堆积于腰腹,不仅影响外貌形象,还会导致代谢异常,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男性35岁后应开始关注体重指数、腰围、体脂率等指标。一般来说,BMI≥28千克/平方米、腰围≥90厘米或体脂率≥25%,即提示已达到肥胖警戒线。
王莹教授表示,该阶段男性的主要运动目标是调整代谢率下降问题,需配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等,运动时长保证每周至少150分钟,可每天30分钟,一周5天,或每天1小时,一周3~5天,维持中等偏高强度,心率达到最大心率(220-年龄)的70%~80%。此外,每周至少进行2天抗阻训练,涵盖主要肌群。如传统深蹲、杠铃推举加引体向上的组合可促进肌肉力量增长,辅以卷腹、弹力带外旋动作能改善椎间盘和肩袖肌群健康。每个动作每组8~12次,练3~5组。如果体力较好,可增加每周2天左右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推荐胯下击掌+蹲起+波比跳+原地高抬腿,每个动作坚持1分钟,循环重复4组。
若体重过大且有“三高”问题,应保证运动在中等强度以内(心率小于最大心率的70%)。此外,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还要注意睡眠管理和压力调节,以维持身体代谢平衡。
女性更年期:稳关节保肌肉
女性更年期最明显的变化是雌激素水平下降,造成代谢减慢。同时,神经内分泌也会改变,出现瘦素抵抗,导致女性饿得快,进食频率增加。摄入多、代谢慢,自然容易发胖,其特点是体重变化不大,但腰围显著增加,内脏脂肪比例升高,可能导致血脂等指标恶化。同时,这个阶段还会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退化、肌肉流失等问题,影响运动积极性,进一步加速肥胖和衰退进程。
若BMI≥24千克/平方米、腰围≥80厘米或体脂率≥30%,外在表现为腰腹部脂肪明显增多,就需加强运动干预。
王莹教授建议,更年期女性应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推荐形式为跳操,包括有氧操、有氧踏板、健美操等,每天持续45~60分钟,每周3~4天。同时,更年期激素变化会导致肌肉快速流失,需加强抗阻训练,否则身体将很快变得松弛。一般每周进行2~3天,可使用哑铃、杠铃等器械,练习深蹲、箭步蹲、弯举、推举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8~15次为一组,练3~5组。此外,还建议通过瑜伽、太极拳、普拉提等强化柔韧性,并借助健身半球进行双足或单足的站立平衡练习,以保持身体挺拔灵活,减小摔倒、骨折风险。
运动中注意避免高强度跳跃动作,以防损伤关节。在饮食上,要通过牛奶、鸡蛋、瘦肉、蔬菜等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并补充大豆制品等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帮助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