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既是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更是习主席治国理念的德政建树,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充盈,更加系统深厚。
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由衷感到“两个结合”、“文化自信”、“明体达用”、“守正创新”,所展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就像理论创新之树,培育造就了文化形态的新高度、新力度、新法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高度集中体现在他纵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趋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最高处,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思考和坚定自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思想新观念。
“两个结合”开阔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更大作用的新视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单纯的格物致知、娱乐品赏。而是象习主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那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新领域做出新贡献,让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稳定心理定势,坚强政治优势,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正是“两个结合”相得益彰、同辉共赢的根本所在。
“两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更加鲜明充满活力。文化的主体性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任何文化要行稳致远,必须有厚重坚实的根脉,有赓续传扬的力量,有共识认同的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5000多年历史沉淀,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就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主体性。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开放包容共惠互利的品格。就象习主席所说“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脉世亲、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放包容之必然,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更加中国化,更显主体性。
“两个结合”机理相同契合互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契合融通的内在机理。正如习主席所说:“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高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习主席用博古通今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习主席深入挖掘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让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浑厚更宽广的底蕴,也让中国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了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力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力度着重体现在“三个前所未有”。
一是前所未有地将“文化”融入宣传思想工作体系中,一起聚力一同发力。2023年10月7日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仅会议名称冠有“文化”二字,就让人感到眼前一亮,非同以往。把文化工作融入宣传思想体系形成新的传播机制,这在我党宣传工作史上勘称创举和第一次,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加强重视的新力度。不仅如此,习主席统揽历史大背景,时代大格局,进一步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习主席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激励我们为之奋发、勇毅前行。
二是前所未有地赋予各级党委将宣传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什么是政治责任?政治责任就是不讲条件,不说二话,坚决服从,坚决执行!什么是扛在肩上?就是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勇挑重担,夙夜为公。这是我们各级党委,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落实到位的重大任务。作为一名军休宣传骨干,定当尽己所能发光发热,为宣传军休特色文化传播时代能量做出新贡献!
三是习主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前所未有的英明论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本国运。对此,习主席一直有着深邃的思考。从当年对县、市地域文化建设,文物修复保护和重大版本编纂,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馆院、塔廊,古迹、瑰宝,文史、非遗,乡村、课堂。习主席以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里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习主席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原则方法,为新时代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立法、守法事兴业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法度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立法、文化运行守法两方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的根本大法。让传承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法律制度保障,也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贡献者感到责任荣光,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文化践行的新开创。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的新法度。明体,就是看方向、知目标、循根本。达用,就是学用结合联系实际。总之,就是不忘性质根本,牢记国之大者,明确主谓有别,循理合规做事。就像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符号的书法艺术分篆、隶、行、楷,但都要按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而规范。京剧行当的生、旦、净、末、丑,梅派、程派、马派都须熟练唱、念、坐、打功一样,都要敬法为上、遵法行事。正如习主席指出的那样:“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2023年6月2日,习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习主席这些重要指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彰显了这一辩证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这就是我们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全部工作实践中需要遵守的法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今天的法理保障。我们面对新的历史起点,身处新的时代,作为中华儿女,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实实在在为赓续历史文脉、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做出新贡献,谱写新华章!